新闻中心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音乐研究所举办第六十二期惠新讲坛

发布时间:2014-12-31 17:12:00
\
讲坛海报

  2014年12月24日上午,由我院音乐研究所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惠新讲坛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声学技术在音乐考古研究中的应用”,主讲人为冯卓慧。
  本次讲座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就声学技术与音乐考古学关系的问题,认为该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声学技术的介入分不开的,声学技术是音乐考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学科界定的角度分析,音乐考古学能够独立于一般历史考古学而存在,其价值就在于将研究对象置于音乐学的学科视域内进行考察,并应用声学的方法,解读研究对象的音乐内涵和历史意义。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乐器类资料大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其承载着丰富的声学特性,能够体现出制造者与使用者的声学理念与发展水平。
  第二部分内容是从声学的角度,对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的出土乐器予以分析。大云山编钟与洛庄汉墓编钟、南越王墓编钟是目前经考古发掘仅知的三组西汉编钟,均出自于诸侯王级墓葬,且都是由14件纽钟与5件甬钟构成。通过对其音列结构、双音性能、调音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西汉早期,编钟的使用依然存在着较为严格的规范。尽管其设计理念、铸造技术与调音手段已远逊于周代,但编钟的规范化使用恰恰体现出了汉代的礼乐文化内涵。由此,就编钟衰落根本原因,作出郡县制的实施是关键所在的推断。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对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古琴进行声音品质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的一项工作。检测的指标主要选取了频谱分析与共振峰分析两个方面。通过对同一张古琴在长时间静态保存与经过充分弹奏后两种状态的比较,测试了在不同状态下古琴琴体共鸣特性的差异。从检测结果来看,经过弹奏的古琴在对协和频率的支持、对不谐和频率的抑制,以及在共振频带的拓展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在逐一分析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还原博物馆馆藏古琴的乐器本质属性,并重新应用于演奏实践,是对其进行科学保护的有效方式的结论。

上一篇:我院《中国艺术年鉴2012卷》出版
下一篇:“庆贺李纯一先生九五华诞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2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