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逸品”问题
作者:
张郁乎
关键词:
逸品
中国画
中国绘画
文化性格
中国文人
批评家
文人画
成熟
摘要:
"逸品"是中国绘画批评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本身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文化性格逐渐丰富的过程。在李嗣真那里,"逸品"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到了朱景玄,"逸品"才实质化,反映了中唐绘画开始突破为物赋形、为物传神的传统而展现新风。但是他归于"逸品"名下的那些新风,却不能为后来的批评家全部接受。宋代在文人画思潮的激荡下,"逸品"观念开始流行,而同时理论界也在对逸品的内涵进行调适,主要是剔除泼墨等粗厉画风。到元代,随着文人画的成熟,"逸品"观念也达于成熟。米芾、倪瓒是公认的逸品画家的代表,从他们的作品,大致可以分析出什么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逸品。
上一篇:“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下一篇:美学·社会·政治——托尼·本尼特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