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第33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12-28 09:20:00
徐涟(主持人):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第33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以“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为主题,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系列重要论述不断引向深入为宗旨,以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案》要求为目标,深入探讨文艺批评所面临的问题、难点、焦点、堵点,不夸张,不矫饰,思考对策,提出建议,真正发挥文艺批评在艺术创作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艺海问道”文化论坛自2014年7月创办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32期,初衷就是加强文艺批评,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举办过的论坛当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畅谈网络时代如何深入生活”“文艺批评的责任与担当”“构建当代有效的艺术评价体系”等,都是以文艺批评为论题。“艺海问道”文化论坛的举办,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和文化艺术界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至今已有二三百位专家学者参与过论坛。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感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两家单位,承担着文艺批评理论研究与大众传播的责任,两家单位所属的报刊包括《文艺研究》《美术观察》《艺术评论》和《中国文化报》《艺术市场》《文化月刊》《艺术教育》等,是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案》工作的重要媒体阵地,这些报刊的相关负责人也参加今天的论坛,共同探讨媒体在艺术批评中的责任与担当。
 
\
与会者合影

  时间:2020年12月22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中国文化报社
  与会者:
  刘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
  黄小驹(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二级巡视员)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原书记处书记)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
  管峻(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金宁(《文艺研究》主编)
  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孟繁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副主编)
  雍文昴(《艺术评论》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徐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高昌(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
  续鸿明(《艺术市场》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发挥好文艺批评激浊扬清的时代功能
  刘强: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为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批评系列重要论述继续引向深入,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打磨好文艺批评这把“利器”,发挥好文艺批评对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彰显其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时代功能。文艺批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论述指出了文艺批评中的短板和不足,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促进文艺繁荣批评角色的标准和角度。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在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围绕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期待并且相信诸位专家学者在本期论坛上一定会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下一步,我们也将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各个媒体平台按照部里提出的工作方案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落实部党组的工作部署,把文艺批评工作做好。
  特别高兴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这次论坛,它有助于让我们把文艺批评通过理论研究、专家评论和媒体的推进结合起来,使文艺批评在推进文艺繁荣,特别是在促进艺术创作上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水平、理论水平、评论水平都非常强,希望艺研院能够成为《中国文化报》,特别是中国文化报理论版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文章来源,通过我们的媒体传播阵地,把专家们的观点、评论声量放大,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艺批评不能缺位
  韩子勇:横向比较,我国对艺术的投入还是很大的,队伍、机构、平台、政策措施、经费不算少。每年文艺作品的生产量也很大。相比之下,对文艺评论和批评关注不够,投入较少。
  我认为要在人才队伍、机制措施、平台等方面给予文艺评论、批评一些支持。比如目前各种文艺评奖的评委多以创作者为主,虽有回避要求,但仍显内部性过强;对综合性艺术作品,要少一些政绩观、多一些艺术观,多开展商榷、讨论、争鸣,促进修改完善;现在的评论,捧场多、表扬多,真诚认真的分析、批评少,缺乏“出清”“淘汰”机制,大量低劣之作混迹于世、塞人耳目,淹没、遮蔽精品力作,这和舆论场、评论场的缺失大有干系。

  文艺繁荣离不开文艺批评
  田沁鑫:作为国有文艺院团,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重要文化责任,就是弘扬中国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在国家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上,需要我们用戏剧的方式来表达。国家话剧院一直积极探索,让主旋律戏剧、优秀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好看起来,力争通过戏剧的优势,充分发挥聚人气、展形象,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这期间,必须要借助优秀的文艺评论为我们提供精神支撑和补给,也非常需要文艺评论界给予我们一些有价值的批评。
  说到文艺批评,有的人会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是批评就是不好的,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对抗性情绪。我觉得要把这种误解消除掉,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首先是要树正气;其次要具备对于作品的正确认知,针对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做出明晰的判断,要超越作品本身,客观地评价创作者们“意”到而“笔”不到的弱处,进行帮助和点评,这样有助于增强艺术创作者的信心。当然,文艺批评必须要正确指出力道不够的作品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样的文艺批评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作品更加完善,更好地为繁荣文艺事业发光发热。
  任何时候,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的建设都不应该被冷落,否则就谈不上文艺的繁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之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谱写文艺发展的新篇章。

  文艺批评的“才、胆、识、力”从哪儿来
  仲呈祥:文艺批评应该被打磨成一把利剑,助力社会主义的文艺健康持续繁荣,因此,我们呼唤文艺批评应该有胆,有识,有学问,有力度。
  文艺批评的“才、胆、识、力”从哪儿来?根本来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通则百通,哲学不通,就会四处碰壁;另外,还来自于对历史的潮流和精神价值正确趋向的科学把握。我们要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来加以借鉴,一个不懂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悲哀的民族。一个缺乏历史学养的人也很难通晓历史、把握今天,更难预见未来。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诸般艺术的基础都是文学,从文学艺术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对提升文艺批评质量大有裨益。
  所以,要真正推动文艺评论的健康繁荣,关键在文艺评论工作者自身提高自己的学养、素养、修养,真正把立足点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观察、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哲学思维从长期以来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不左就右、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影响下解放出来,代以全面、辩证、兼容、整合的和谐思维;要提升自身的历史学养,努力增强评论的历史感,把审美对象当成整体来进行把握;要练就颇具美学感召力的传情达理评论话语。一句话,文艺批评的“才、胆、识、力”,概源于评论者自身在先进的历史观、美学观指引下深入生活、吃透作品、体察民心的结果。

  加强文艺批评的五个维度
  李树峰:一、学术评价体系中关于文艺评论文章的评价角度。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批评文章常常不被接受为学术成果。要把文艺批评文章的“才、胆、识、力”作为独特的评价要素,有针对性地给与文艺批评成果相应地位。
  二、文艺批评立论的高度。文艺批评是理论研究和史论建构的直接素材,史、论、评本来三位一体,互为语境。要提高文艺批评的站位,去掉“面子”要“里子”,不为应景为真知。
  三、文艺批评学术的纯度。文艺批评须秉持学术精神,尊重艺术规律,要在熟稔作品的基础上,以客观、精准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的得与失、优与劣,并且把分析纳入到艺术发展的脉络中。要讲真话、说实话,不能旁逸斜出显个性、故意反说博眼球。如实如是,守正创新,是文艺批评好文章的标准。
  四、文艺批评文字的温度。当前很多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与实践脱节,专业观点与大众观点常常相去甚远。理论的原创来自于实践中问题的提出和规律的发现与提炼。我们要在与艺术家的思想碰撞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文字才有温度。
  五、文艺批评传播的时间进度。文艺批评传播有自身规律。自媒体时代文艺批评发声时间点需要考量,发声节奏需要掌控,业界同仁的争鸣方式需要研究。

  繁荣文艺评论的条件是什么
  祝东力:自媒体时代,全民吐槽,一般意义或广义的评论,其实非常之多。就文艺来讲,缺少的是严肃、专业的文艺评论。问题是,这样的文艺评论为什么会缺乏?文艺评论怎样才能繁荣?文艺评论兴衰的规律是什么?这的确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文艺评论的繁荣不是孤立的,它依托于文艺创作的繁荣,创作繁荣了,大概率会出现评论的繁荣,但没有创作繁荣很难想象有孤立的评论的繁荣。在我们记忆中,新时期初期,创作很繁荣,评论也很繁荣。只有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足够丰富广阔深邃的作品,具有足够大的再阐释的空间,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优质人才进入评论界。所以这又回到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
  怎样才能迎来创作的高峰、评论的高峰?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就是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应该更包容。从更大范围和背景看,当前时期,中国的发展从经济和产业角度看,赶超阶段已基本临近结束,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后赶超阶段,我们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更多地依靠学习、模仿、跟进去发展,我们在理论、体制、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那么,与创新相对应的必然是那种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或比较另类的思维和个性。所以在后赶超阶段,就要求社会环境、社会舆论有更大的包容度,要允许试错,要营造更多样的文化空间、社会空间。能否营造出这样的环境,实际上关系到我们能否继续向前走、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的大问题。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繁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需要。

  “意”与审美贮存在时代气象里
  田黎明:作为一名文艺创作的实践者,这几年我在对传统绘画的学习与继承中,在对今天弘扬人文精神的审美体验中,在对外来绘画的吸纳中,渐渐去体会、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创造性转化,深化对时代精神和对劳动者真善美的体验。我认识到,中国画意象与审美开拓和绘画中一切语言、表现方法都要立足于中国文化整体观,为时代人文史诗、时代新篇章和时代人获得的幸福感而创造。这就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家国情怀的胸襟和中国文化整体观来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以中国画的时代审美情怀为时代奉献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我们创作的方向。中国画的文化性是植根于伟大的中华文明,以自强不息的家国情怀崇德尚群,并于其中完善自我与自然和谐的建构过程。先人有“画乃心印”“气韵生动”之说,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对真善美体验的积淀中,把心意、意愿,向着意象、意境、审美转换,这是中国画的“意”之所随。“永字八法”以八种意象找到了笔法所随和审美指向。水墨人物画今天仍面临着围绕“意”和审美的时代体验来创造新语境的课题,同时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学术课题。我们今天在创作中对“意”的传承、创新与时代审美相合还不够,这里的“意”与审美始终贮存在时代气象里,贮存在时代人文精神里,这就要求创作主体在生活中对审美体验、意象提炼与绘画语境要有精确理解,才能生发绘画语言的时代感与作品的精神内涵。

  从当前书法界现状谈文艺批评
  管峻:当前,文艺批评在整体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书法批评领域,还有着理论与实践游离、批评与创作脱节等状况,某些艺术批评仍显空泛和表面化,欠缺说服力。
  面对书法界某些乱象,作为书家、评论家,共同弘扬大善、大美,去除丑恶、低俗,就显得尤为必要。艺术创作者要把美奉献给人民,评论家也要对丑有清醒的认知。批评者如果理论素养不够深厚,批评视野不够宏阔,那些存在偏颇和局限的评论就会误导社会公众。
  评论家坚持正确的文艺批评,还要有胆有识。既要有良好的认知水准,又要有勇敢的批判精神。要在道德至上、学术追求的前提下,把握艺术真相,遵循艺术规律。
  此外,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评判。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学者,也难免存在阶段性的认知偏差。所以,真正客观的文艺批评还应站在历史的维度去考量。
  文艺批评不仅弘扬真善美,它也能传达社会审美、文化生态以及国家形象。尤其要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就应追求高水准、高等级的文化输出,把最优秀的东西传播出去。

  “学术上升”时不应忽视“批评下降”
  金宁:就“供给侧”而言,文艺大致可分为创作、批评和研究三个部分。批评既引导实践,又反哺理论,三者共同形塑了社会风貌、审美生活和人的品格与精神状态。
  我觉得文艺批评目前存在三个问题:缺乏理论的深度意识和价值引导意识,缺乏认真解读作品的意愿和能力,圈子和面子、位子和票子左右批评实践,批评变成捧场,或者,犹如艺术家有喜事,批评家就去随礼一样。同时,最近二十几年存在一种所谓“批评下降、学术上升”的现象。以文学为例。洪子诚教授认为,“为了使‘当代文学研究’成为一种‘学术’,能尽快进入‘学科体制’,研究者的态度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调整。‘批评’和‘研究’的界限被强调。不少研究者都在努力和即兴式、随感式地处理问题的态度保持距离。”如果批评被认为是一种“即兴式、随感式地处理问题”方式,就是对批评的学理定位出现了偏差,忽视了批评对研究的增益和反哺。从历史看,批评与研究的分野是个很晚近才有的现象。我们今天视为文论遗产的众多资源,都是由评论性文字积累而成的。但如今的“学科体制”,包括学术评价机制似乎没有给批评写作一个包容的空间。客观讲,“学术上升”的确使科研特别是高校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应该忽视“批评下降”,二者间的关系并不必然存在反向运动的关系。
  
  “主旋律”文艺需要高质量的文艺批评
  鲁太光:关于加强文艺批评,我最近主要考虑“怎么办”。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学习鲁迅的杂文精神,对“三俗”作品予以及时回应,这是为了守住底线。二是对重要文艺家及其作品要开展深度的学理性批评,在文艺史的脉络上分析其贡献或不足。这样的批评,从短期看,是为了恢复批评与创作、研究间的良性互动,从长远看,是为了树立文艺的标杆,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应强化对“主旋律”文艺作品的批评。“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是辩证的,“主旋律”是为一个时代的文艺调音定调的,没有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再“多样化”也很难说文艺繁荣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主旋律”作品尤其需要高质量的批评,或者说,高质量的文艺批评是催生优秀的“主旋律”作品的必要条件。中国当代文艺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柳青。1947年,长篇小说《种谷记》完成后,他自己也觉得不错,但1950年1月在上海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巴金、李健吾、冯雪峰、唐弢等著名的文艺家、评论家都参加了,除了冯雪峰比较肯定外,其他人都批评这部作品,有的批评还很严厉,说小说沉闷、琐碎、为材料而材料等。这次研讨应该给柳青很大的刺激,之后他才扎根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孜孜矻矻,殚精竭虑,写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之作《创业史》,留下一段文坛佳话。我们今天,格外需要这样的创作、这样的批评、这样的互动。

  文艺批评的方向与媒体责任
  孟繁玮: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密不可分,二者互为补充,对于艺术的健康发展缺一不可。可以说,“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不仅是对当代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提出的要求和方向,也是文艺批评开展的标准和参照。为身边百姓的真实经历、遭遇而抒写,不落入简单地记述现状、展示丑恶,“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希望,追寻美好,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可触可感的动人力量,百姓才看得懂、愿意看。能否与人民共情也是考量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时下一些作品情感受众的定位较为局限,甚至沉溺于个人的小情小趣小我,长此以往,情感疏离问题愈发凸显。因此,文艺批评的责任就是引导文艺创作不断探索与解答小我与大我、共性与个性、时代浪潮与艺术自觉之间的关系。
  新世纪以来,复杂多变的媒体环境和多元共存的媒体生态,都对当下媒体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提出更高要求。当代媒体的责任不仅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敢于对不良的文艺作品、现象、思潮表明态度和立场,及时纠偏,主动“激浊”;同时,媒体还应担负起积极持久的“扬清”工作,引导、鼓励具有正向意义的文艺创作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通过新闻报道、策划选题、笔谈组稿等多种方式,持续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讲明一个问题、说透一个道理。对于健康的文艺批评生态的建构而言,这项工作是更为长远的,指向未来的。

  媒介变迁与艺术评论的现状及未来
  雍文昴:媒介变迁所引发的艺术评论领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因艺术评论发布的媒介场域呈现出多样化并存的态势,多媒体间的分化重组正在加剧,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已没有了此前的必然联系,许多新兴媒体逐渐成为内容的制造方,这激发了更多新知识、新见解与新观念的生成,但不可否认,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与学理价值的艺术评论的社会关注程度也在随之降低。其次,媒介变迁也同样引发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新艺术形态的出现,许多艺术作品融合多种材料媒介,应用多种艺术语言,早已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门类界限。而且,随着最新科技,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更多技术融合到艺术创作中来,使得艺术评论不仅在美学层面上,而且在艺术本体上都难以按照固有的角度展开剖析。可以说,艺术评论需要在融媒体格局中构建新的艺术学、美学理论以适应最新的艺术发展动态,这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艺术评论领域共同面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的“加强文艺评论”,对于艺术评论现今所面对的如上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艺术评论的加强,将推进世界艺术走向共同的未来。

  媒体批评的新契机和可能性
  高昌:媒体批评要打破条块分割观念和门户壁垒。媒体批评的活力体现在包容和鲜活,体现在争鸣和商榷中。媒体批评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适和更新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在批评主体和话语体系上要鼓励探索,不能搞成一言堂。新时代的媒体批评,特别要加强工作创新能力,尤其是要以自信开放的态度,加强对新媒体的融合运用,要给读者提供更加新鲜的阅读感觉和版面格调。新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传媒的介入,包括借助视频、即时传输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作者供稿、话语风格、新闻核实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便利和历史性的飞跃,凸现了新形势下传媒发展的时代特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整合和融合,为媒体批评的良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无限广阔的可能性。
  媒体批评的加入,扩大了传统媒体批评的视野,改变了传统媒体批评的传播方式,增加了喧哗和骚动,也增加了时尚和个性。其中一些简短的点赞和吐槽却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舆论热点,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虽然也有碎片化、简单化、暗黑化、泡沫化的各种隐忧和显忧,但是这种新媒体形势下的新的批评方式的便捷、直接、灵活,确实值得传统媒体批评认真分析和借鉴。

  重新认识“自发的批评”
  续鸿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迭代更新,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急剧的变化,文艺生态也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此之际,亟须重新认识批评的现状和态势,媒体批评更要与时俱进,在融媒体时代掌握自身的话语权。
  近100年前,法国学者阿尔贝•蒂博代把批评分为三种:“自发的批评”指口头的、公众的批评,主要由读者、观众来完成,也包括新闻记者;“职业的批评”指的是学者、教授的批评,重视历史、分档、解释;“大师的批评”指有成就和权威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就文艺领域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是一种流露着热情、天性的批评。今天来看,蒂博代对批评形态的界定并未过时。就文艺批评现状而言,我们比较缺乏“大师的批评”,大家和名家往往吝于、慎于就具体作品公开直抒己见;“职业的批评”仍然固守于传统媒体,影响力受到限制;“自发的批评”则由于自媒体勃兴而极为活跃,呈现出自说自话、众声喧哗的特点。人们在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平台上,对一部剧、一本书、一个展览、一种现象等即时即兴发表看法,其声势和能量不可小觑,跟帖、吐槽、点赞、转发、分享等足以形成一个时段的热点和舆情。
 
 融媒体时代的报刊要与时俱进,兼容三种形态的批评,既要有沉潜、深刻、富有学理性的长篇评论文章,也要有直面当下、快速即时、短小精悍的时评,包括三言两语、点穴到位的随感和点评。在“自发的批评”的洪流中,后者更能发挥传统报刊激浊扬清、引领风气的作用。

上一篇: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举办庆祝“建所40周年”纪念活动
下一篇:《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即将出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2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