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马文所举办第四十九期青年文艺论坛

发布时间:2015-08-19 14:23:00
2015年6月29日,我院马文所以“市场化时代的劳动美学——新时期以来关于劳动的想像与书写”为题举办第四十九期青年文艺论坛,论坛由我院马文所崔柯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刘岩、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洪喆主讲。
  刘岩结合1980年代的小说《阵痛》以及影视剧《钢的琴》等文艺现象,以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中对工人以及工人处境的变化的书写,对当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语境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新时期以来出现了不少工业题材的电视剧,但书写劳动者和劳动主体的文艺作品主要出现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而1980年代的怀念和工业年代的怀念是分裂的。新时期文艺作品在有关劳动的书写和想象中,已经遗忘了1980年代中的阵痛部分,而恰恰是在那时,工人不再具有此前文化、伦理、情感等纬度。
  王洪喆则以电影《顽主》等为例,分析了非物质化的情感式劳动。他指出,《顽主》中三个北京待业青年所从事的,是一种非物质化的、临时雇佣型的情感式劳动。这种雇佣劳动形式和产品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而“顽主”代表的是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生产人际关系和提供情感性服务为劳动产品的文化工人。他进而结合近年来《小时代》等电影指出,当下劳动的主要形式,是基于信息发展的转型,提供不可复制的灵活性、一次性的服务。面对这种境况,我们需要重新展开对于劳动的想象。
  与会学者围绕劳动的内涵和形态、由劳动所凝结的社会关系以及劳动的空间和场景,在新自由主义和新技术革命互相缠绕的复杂语境下发生的重大变迁,以及如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格局中重新理解劳动、恢复劳动应有的价值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我院马文所所长祝东力指出,在过去,文艺作品有大量的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劳动者不仅仅创造财富,而且还有尊严。而在当前,都市文化趣味占据了主流,在当前工人文化中,缺少一种蓝领文化认同,缺少工人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来支撑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文艺报》艺术部副主任李云雷指出,由于现在“主流规范”力量太强大,现在底层作家或者打工诗人们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一些“打工作家”的作品虽然很好地描写了劳动场景,但是他们作品中却没有劳动主体性的感觉。他强调,这就是市场化时代劳动美学的困境,而在新时期,有关劳动的想像与书写更需要从不同领域进行深入探索。我院马文所孙佳山提出,在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逻辑下,文学界怎么处理类似于出租司机这样的新兴劳动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长篇小说选刊》副主编鲁太光则认为,现在的劳动者群体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但现在表现这一群体的叙事文学作品很少。
  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也曾经在价值谱系中占据至高的位置。但是,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劳动却陷入到一种复杂的境遇。本次论坛通过分析新时期以来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文艺作品,对劳动、劳动者地位的变化及其深层原因做了深入的探讨。

上一篇: “大美寻源--凤凰雅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作品展 在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隆重开幕
下一篇: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展“三严三实”第二专题研讨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2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