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14 > 06 >

主体性观念的兴起、话语策略及其衰落

作者: 耿占春

关键词: 主体 语言 感性动力

摘要:

随着“作者之死”、“人之死”或“主体性衰落”等观念的流播,在思想和文学艺术领域,语言、符号、结构等业已取代作者、人、主体的位置,当代诗学似乎也接受了“语言说话”而非主体的言说,接受了“语言的狂欢”而漠然于自我表达,语言自足性的幻觉让主体消失在文本之后,主体性成为一种写作上幼稚的表现。这一诗学观念在一个时期确实增加了当代艺术与诗歌文体的复杂性,然而却难以满足人们对话语表述活动的社会伦理期待。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一个热情讨论主体性而语言维度缺失的时代,而今则是语言几乎被本体化,却没有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主体性理论到语言学转型,在我们的思想语境里并非全然是观念逻辑自身的转型,而是一种充满断裂感受的改变,其中包含着自我意识的断裂与非连续性。

上一篇: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2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