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15 > 09 >

如何为新词命名?——论民国初年的“翻译名义”之争

作者: 孙晓娅 [1,2]

关键词: 音译法 章士钊 文化立场 归化策略 译词 翻译史 西方翻译理论 五不翻 张礼 民立报

摘要:

如何"正名"是清末民初翻译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章士钊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译音胜于译义的观点,引起一场关于"翻译名义"的争论。虽然音译派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并在实践中逐渐失败,但音译派的翻译策略与文化立场值得分析。音译拒绝采用归化策略,而只是纯粹通过语音转写的方式表现源语言,这种看似消极的"有所不为"其实也是一种"作为"——既不以汉语词汇误读源语言,也不曲解源语言以迎合汉语,彰显的正是互不归化、彼此尊重的文化姿态。这显然体现音译派在民国初年对中西文化主体性和差异性的深刻认识。

上一篇:新教育场域中的女性文艺景观——20世纪20年代燕大女校演剧活动考述
下一篇:“学衡派”文化理念的坚守与转变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2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