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13 > 11 >

怨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伦理主体问题

作者: 方秀珍

关键词: 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怨恨伦理主体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代化的承诺塑造现代性的个体,但现实语境要求这个觉醒的个体化身为传统之“善”去完成意识形态使命,也因此这个觉醒的个体时刻体味着身处人群的“烦”。这种“烦”的日积月累逐渐衍生出对于特定人群的怨恨,但个体所处的伦理语境又时刻质疑着这种怨恨的合法性。高加林的尴尬结局、秋芸只能在戏中宣泄郁积之恨,正是这种伦理选择的体现。80年代末期,电影开始突破这一伦理禁忌,宣泄怨恨以致暴力成为银幕的重要景观,并且这种“非如此不可”的宣泄意识随着80年代的终结也戛然而止。

上一篇:历史与女性特质的纠缠:近三十年来银幕妓女形象的演变
下一篇:"小城之子"的乡愁书写————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02490号